清早期窑变豇豆红釉袖珍橄榄小瓶-C
Provenance: Clarence NY USA
  
  

  

  

此瓶为清早期由于窑变控制不当,烧制失败而没有被销毁,流传下来少见的一件清早期豇豆红瓷器小件,传说中烧制失败的豇豆红被描述成胎面像榆树皮或者乳鼠皮及所谓的驴肝马肺,出窑后大多被销毁,具体样子都是口口相传,很少有实物对照。这件袖珍小瓶釉面带有大块明显的黑斑和细微的绿苔点,釉面由于吹釉的不均匀及窑温控制原因,使釉面部分颜色有豇豆红的特征.

现代窑变釉一般是指仿宋钧窑那种红釉地带紫色乳白泛蓝的釉色,在宋钧窑看到烧成的紫红釉色是现代统称窑变釉的始祖。

窑变釉的原意是釉药在窑里烧成后变化成无法预测的颜色,早期窑变釉是器物在烧成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瓷器在出窑后可能呈现出意外的釉色效果。因由窑变釉出现出于偶然,形态特别,人们又不知其原理,只知于窑内焙烧过程变化而得,故称之为窑变釉。

窑变早在唐代以前的青釉瓷器上即偶有出现。最初,窑中出现窑变曾被视为不祥,尤其是官窑中出现窑变,往往被砸碎。明代时,人们还是无法预测窑变的发生,因此窑变被认为是怪胎,统统销毁。清以前景德镇窑偶尔烧制出来的窑变釉瓷也是多被捣毁。

俗语有窑变无双,就是指窑变釉的变化莫测,独一无二。随着人们对窑变釉认识的深入,窑变的缺陷美也逐渐得到人们的喜爱,窑火给釉面造成的缺陷,看久后反而让人回味无穷,甚至有了娃娃面、美人记之类的美称。窑变釉又因其形态极美,或如灿烂云霞,或如春花秋云,或如大海怒涛,或如万马奔腾,因而被视为艺术瓷釉为人们所欣赏。如宋代河南禹县钧窑生产的铜红窑变,可谓变化莫测,鬼斧神工。到了清代,尤其是清雍正、乾隆时期,窑变已被视为一种祥瑞,甚至作为著名色釉而专门生产。

据《南窑笔记》载,清代生产的窑变釉,虽入火使釉流淌,颜色变化任其自然,非有意预定为某种色泽,但已经能人为配置釉料,较好的控制火候,基本上掌握了窑变的规律。著名的如康熙郎窑红、豇豆红、苹果绿等品种。

康熙豇豆红瓷器除了操作难、烧成难之外,还有一点就是材料贵。康熙真品豇豆红的施釉是采用吹釉的方法,豇豆红的施釉薄而均匀,技术难度很大,稍有不均匀,烧成后的颜色深浅肯定不同,很难均匀地将薄釉挂在瓷胎上。

康熙时期的豇豆红传品虽然数量较少,但是有时还能一见,前人把豇豆红的档次划分比较细致,可以分成这样5类:  

1、极品   釉色鲜艳明快,通体颜色一致,没有深浅变化的,俗称大红袍,这种品类的豇豆红非常少见。

2、一等   釉面发色就像真正的豇豆色,呈色浅淡而饱和,没有衰败的沧桑之感,釉面带有绿苔点与黑斑。这种等级的豇豆红俗称美人醉、美人霁,真品存世量很少,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仿品。

3、二等   釉色比一等还要浅淡一些,因为能够感觉出颜色的不饱和状态而导致妍雅娇态的缺失。这种虹豆红俗称娃娃脸、桃花片,目前所见,包括许多民清仿品基本属于这一类。  

4、三等   釉色已经不再是粉红色的基调了,代之以比较灰暗的颜色,但是釉面仍维持着一定的亮度。这种豇豆红俗称榆树皮或者乳鼠皮,过去在收藏市场无人收藏,大部分都没有被好好保存收藏,到了现代由于有历史的陈旧感,又没有仿品,反而弥足珍贵。

5、劣等   釉色已经完全没有了豇豆红的基本颜色,灰暗衰败,不具有任何欣赏的实际意义。这种豇豆红俗称驴肝、马肺。

三等与劣等的豇豆红其实是一种烧制失败的产品,为数应比二等以上的要多,只不过大部分都在出窑后销毁了,少数的这种残品如果能够流传到今天,作为真品同样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 Copyright 2015 马健-北美网上展厅策划